INDUSTRY INFORMATION

网络推广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»  网站代运营  »  网络推广  »  “反向旅游”现象背后的伪与真(景区旅游营销策划方案)

“反向旅游”现象背后的伪与真(景区旅游营销策划方案)

发布时间:2022-11-03 04:42 作者:陈璇钧

文/朱昌俊

今年的“十一”黄金周,全国部分传统旅游景点依旧火爆。但也有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“反向旅游”行程。与传统的旅游人群不同,他们中的不少人通过选择冷门目的地、打卡非旅游城市、“宅”式度假的方式,让自己的假期更加舒适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说的“反向旅游”是指年轻游客为了避开人潮,选择非著名旅游小城,以安静、清闲地度假。这与过去学界所研究的“反向旅游”概念并不完全一致。与其说它是“反向”,不如说是“反热门”。

对于这种现象,舆论给出了很多的解读。有论者认为,这反映的是年轻人的旅游“口味”变了,甚至还有解读说,这是旅游“赛道”变了,预示着旅游行业的大变革。这类解读,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,但多少有夸大的嫌疑,同时还忽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。

实际上,一些年轻人去往非热门的旅游小城打卡,这样的现象早有存在。这背后,一方面与小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关,像现在很多小城都开通了高铁甚至机场,交通通达度比较高。另一方面,也和网络营销有关。从这次媒体梳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“反向旅游”目的地来看,它们很多虽然算不上是典型的旅游城市,但大多数都可以说是名声在外。

比如,有业内人士就指出,鹤岗作为旅游目的地引起了关注,更像是社交平台博主带头营销的产物。再比如,一些年轻人为了一碗粉而去打卡柳州,背后也与螺蛳粉等地域化食品近年来在网络上的火爆有直接关系。不难看出,这些小城是因为之前在网上就获得了大量曝光,然后才有机会吸引一些游客去线下打卡。当然,非旅游城市,消费相对较低,又不会显得过于商业化,同时还能够避开节假日拥挤的人群,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愿意尝试的最直接原因。

不过,这类颇显非主流选择的“反向旅游”是否会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趋势,目前还有待观察。要知道,今年国庆假期期间,受疫情防控的影响,很多地方都提倡“就地过节”,全国总的出游人数有明显下降,并且不少热门景区还出现了“爆冷”。如关注度颇高的四川九寨沟,今年整个国庆期间,接待游客数量仅211人,连往年的零头都不到。在这样的现实之下,一些以往被忽视的小城出现了酒店订单数量上涨的情况,就似乎显得格外打眼,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解读。并且,这些小城几乎无一例外都属于没有疫情的地方。因此,综合而言,今年“反向旅游”现象看起来突出,实际是有“偶然”因素在里面的。

事实上,哪怕没有疫情因素的影响,以中国的幅员之大,出游人数之多,部分青年人选择避开“热闹”,去非典型的旅游城市休闲度假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。但要看到,这终究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。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无法被忽视的悖论,那就是“反向旅游”若真正热起来了,成为多数人的选择,它也就算不上是“反向”了。毕竟,一些小城本身的游客承载量是非常有限的。而一旦游客多起来,它原本在消费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可能就不存在了。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,“反向旅游”是一个伪概念。在正常情况下,旅游市场完全恢复起来,最先火起来的也肯定是传统的旅游城市,而不是非典型的旅游小城。

当然,这种现象的出现,的确为全民旅游时代的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。比如,社会对旅游产品的多元化、个性化要求会越来越强烈。像“一碗粉”甚至一个菜市场,都可能成为游客前来打卡的原因。另外,旅游方式也在发生变化,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,“过去的旅游是看风景,今天的旅游是体验场景”,这意味因地制宜地打造合适的旅游体验场景,一些原本并不具备传统旅游资源的地方,同样有可能在旅游经济上分一杯羹。过去几年,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出现了“网红景点”,它们中大多数实际就是刻意打造的旅游新场景。

还有一种趋势就是旅游将变得越来越休闲化,而不再止于仅仅是去某个景点赶趟打卡。当然,这不代表一定要去到小城市。在社交媒体上,有人精准总结了一部分年轻人新兴旅游方式的精髓:睡到大中午,白天不出门,房间点外卖,不去逛景点,出门吃宵夜。有消费数据也可以佐证:上半年旅游城市酒店外卖订单量环比增长了三成。这实际意味着,人们出游越来越在乎个人的放松和自由,一个地方吸引游客的可能也就不再是某个景点或者某个具体的事物,而更可能是诸如生活氛围、整体的人居环境等抽象的因素。这其实说明,城市发展旅游经济,不能再完全将它与本地人的生活体验改善割裂开来。像一些专为外地游客设计的过度商业化,也近乎千篇一律的美食街、商业街,可能越发失去吸引力。

说到旅游,近几年有一句认可度非常高的调侃——“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的地方”。这种调侃实质上是在反面呈现出当今社会一种新的旅游观念,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都更渴求一种异质化的,同时又是更放松的旅游场景体验,而不是重复的、程式化的景点打卡。一些年轻人选择“反向旅游”,也可以说是这一新的旅游主张的一种具体表现,但并非全部。

作者为媒体评论员

(校对:翟军)

推荐资讯